访萧红故居随感

2017-09-12 19:25:12
李锦仪
原创
1141
       金风送爽,此趟哈尔滨之行,我同父母,特地来到呼兰河畔,拜访了萧红故居。
        如今斑驳古老的墙垣,处一方闹市幽居。井绳犹残,马棚依旧,小径花木扶疏,平房宽敞明亮,炕席工整地平铺在土炕上,殷实的炕琴内,层层的被垛那般整洁……毫无疑问,这是那时的大户人家。为了求学,为了逃婚,萧红却做了异类,当了出走的娜拉。
        在萧红故居,我们感受到她出走的坚定。萧红直至遇上萧军,她认为收获了人生最美的爱情。萧红应该算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,与萧军的一度结缘改变了她的命运。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,因出走而困蹙于哈尔滨东兴顺旅馆的萧红,逃婚,后又被同居未婚夫绝情抛弃,但已然身怀六甲的她,在昏暗光线中信笔涂鸦:“晚来偏无事,坐看天边红。红照伊人处,我思伊人心,有如天边红。”当她的幻想渐次泯灭,终于,等来的却是时任《国际协报》裴先生派来、给萧红送书的编辑萧军。萧军第一回造访,无意间瞥见她写于纸上的诗:“那边清溪唱着,这边树叶绿了,姑娘呵,春天来了!去年在北平,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,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……”萧军当时就爱上了这个长相普通,青杏般的女子。此刻,她便是他心目中最美丽的才女。试问,哪位男子不会为民国“四大才女”之一、日后更被誉为“30年代文学洛神”的萧红的才情所倾倒?
        萧红当时回想自身的往事,泪水涟涟。与弟弟冬日街头偶遇,咖啡馆里,落魄的萧红不停搅动着杯子,她形容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,弟弟不忍萧红穷困潦倒地流浪,劝她早日归家,萧红已不再听清他的言语……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呵?八岁那年,萧红生母不幸逝世,父亲刻板严厉,继母刻薄冷漠。记忆中,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令她冬夏里感受丰盈的慈爱与温情。每当萧红受了委屈,祖父总摸摸她的头说:“快点儿长吧!长大了就好啦!”《生死场》是萧红的成名作。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萧红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。他们曾于1933年合著发表过小说散文集《跋涉》,并且在东北地区写作、发表了诸多抗战文学作品。后因抗日战争爆发,萧军去了延安,萧红随后东渡日本求学,两人就此分开。他们保护过抗战知识分子,也一样被进步民主人士保护过。然而,这对让文艺界看好的佳偶,却从此劳燕分飞!
        萧红倾尽毕生都在与旧时代、命运及封建家庭作着抗争,这位辗转求学的知识新女性,勇敢、坚毅地追求自由和真爱,但自白“一生遭遇白眼、冷落,半部《红楼》予别人去写吧,不甘不甘…”令世人体察萧红命途的多舛。她总处于饥饿状态,物质及情感生活饱受磨砺。她开创了独特的写作风格,一部《呼兰河传》,生动怀恋家乡母亲河的风土人情,小说用优美散文体,诗意的笔触叙述,散文又充盈着小说的故事情节。毋庸置疑,萧红的作品相较张爱玲的精致,更显出大气,非常具有宽广度。她受进步思潮影响,短暂的一世,文字鞭挞愚昧的社会,所产生积极的思想与智慧,是属于人类的。
        萧红在香港时,跟弥留之际陪伴左右、照顾自己的骆宾基倾诉对故乡的眷念,她喃喃地说道:“我想回家了”。她于《呼兰河传》中描述着遥远的童年记忆:“花开了,就象花睡醒了似的。鸟飞了,就象鸟上天了似的。虫子叫了,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。一切都活了。都有无限的本领,要做什么,就做什么。要怎么样,就怎么样。都是自由的。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,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。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,就开一个谎花,愿意结一个黄瓜,就结一个黄瓜。若都不愿意,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,一朵花也不开,也没有人问它。”如此天真率性的文字,仿佛不是从一位成年女性笔下流淌的,而是出自一个小女孩口中,能把文字抒写得这般随心所欲,恐怕只有萧红了。可这不正是文学的本质,许多作家所憧憬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吗?是的,萧红用不屈抗争的命运作蜡烛,以人生况味为烛芯,但燃出的是绚丽、闪耀的文艺之光,照亮着读者的心灵……
        离别萧红故居,我百感交集。这里是萧红《呼兰河传》的灵魂所依,是她创作诸多不朽作品的起点,是她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出发地。我来此,呼吸萧红曾呼吸的空气,感受萧红曾经感受的生活,怀揣梦想,向文艺的园地走去。
免责声明

本站部分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法律顾问:广东凯扬律师事务所  朱俊龙

发表评论
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。
排行榜
联系我们
联系人: 王小姐
Email: 496891688@qq.com
QQ: 496891688
网址: www.zhonghuanvzi.com